孔子的人格
张荫麟/文
孔子在少年时便没了父母,家境很寒苦。他为贫而仕,先后替贵族管过会计和牧畜的事,都很称职。他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不倦而且多才多艺的人。他自己曾谦虚地说道:“我少时微贱,故学会了许多鄙事。”像射、御、诗、礼等,一般士人的技能他自然是具备的了。又自述道:“我十五岁便立志向学,三十岁便能坚定自立。”此后不久,他便成了一位名动公卿的礼学权威。他更主张“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所以贵族和平民的子弟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向他问学。
他们所遇到的是怎样一位先生呢?这位先生衣冠总是整齐而合宜的;他的视盼和蔼中带有严肃;他的举止恭敬却很自然。他平常对人朴拙的像不会说话,但遇着该发言的时候却又辩才无碍,间或点缀以轻微的诙谐。他所喜欢的性格是“刚毅木讷”,他所痛恶的是“巧言令色”。他永远是宁静舒适的,他一点也不骄矜,凡有所长的,他都请教。他和别人一起唱歌,别人若唱得好,他必请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着。他的广博而深厚的同情到处流露。无论待怎样不称意的人,他总要“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他的朋友“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他遇见穿丧服的人,虽是常会面的,必定变容。他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未曾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