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似乎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但荣格关于原型的假设实际上超越了所谓天性与后天教养的争论,并且愈合了笛卡尔关于身心二元分裂的观点。他不仅提出原型结构对于所有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和生存都是基本的,而且认为它们是连续的,也具有控制无机物行为的结构。原型不仅是心灵的实体,而且是“通往一般物质的桥梁”。正是原型的这种“类心理的”(psychoid)方面才被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提出“不相容原理”,被称为量子力学的主要支柱之一,194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与荣格在通信中关于认识论和共时性的讨论被出版为著作《原子与原型》。荣格对于泡利400多个梦的精心分析全部记录在著作《心理学和炼金术》里。所采纳,他相信这对我们能够理解宇宙据以形成的原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4]
沃尔夫冈·泡利
既然原型是所有存在的先决条件,那么,它们就可以表现在艺术、科学和宗教的精神成就中,也可以表现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组织中。这样,原型就为人们共同理解从所有科学和所有人类活动中获得的资料提供了一种基础——这绝不是因为它隐含的对认识论的意义,对研究认识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