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儒家的教育在忠于历史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就连孔子本人也同样不尊重史实。理雅各博士虽然对“以一眚掩大德”这样的话不以为然,但是,他对孔子在编撰《春秋》时所采用的取材方式却兴趣浓厚。孔子的《春秋》中详细记载了鲁国二百四十二年以来的历史事件。
下面是引自理雅各博士发表在《中国的宗教》上的一段儒学演讲:“孟子认为《春秋》是孔子最伟大的成就。正因为它的面世,让乱臣贼子感觉到了害怕。孔子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正是因为有了《春秋》人们对他才有了深刻地了解;但是也因为《春秋》,他被很多人怪罪。那么孔子在受到人们的怪罪时,有没有感到不安呢?因为,这部史书实际上是非常简约的,而且内容也有很多缺陷,字里行间闪烁其辞不禁使人疑惑。《春秋》问世不到一个世纪,公羊便对此做出了修正和补充,并评论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里所说的‘讳’包含了三种涵义——省略、隐藏和篡改。对于这些事情,我们又应该说些什么呢?我常常想,为了解除我的疑惑不如直接否定《春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孔子生活在他所记录的那个时代,而且他笔下的证据已经将当时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果一个外国学者采用偏激的方法来看待孔子的真实品格,那么,中国的统治者和学者几乎都不会对他有所同情,更不会怜悯他心中的痛苦。孔子让弟子们一直倡导真实性这一原则,但是,《春秋》让他的同胞在有损中国的名誉下,学会了掩盖事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