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和蔼,真情实意地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信任学生,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平等地善待每位学生。赏识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人需要赏识和激励,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得到赏识和激励时,就会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做好,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了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对于学生的方法和答案,正确的我们加以赞赏,错误的我们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赏识,树立起自信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文背错了,词语写错了,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然后巧妙地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