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热衷于争辩,也不是出于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或者增加肺活量;这些人真正在乎的也不是那几个钱,而是为了获得那种使对方让步的心理上的成就感。倘若顾客不对店主的报价提出异议,只是顺从地掏腰包,那么,一方面,这位店主一定会备感失落和痛苦,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正当权利受到了损害。而另一方面,倘若一位中国人不经讨价还价就接受了店主的要价,那么他肯定被店里的伙计看成是一个傻瓜。
在中国,没有购买意愿而又询问商品价格,这被认为是一种无礼的行径;同样的道理,倘若在商家告知商品价格之后,未经一番理论,你就一走了之,这也是一种极端不礼貌的行为。举个例子:
“这种毛毡怎么卖?”一位过路人向摆摊的卖毡商人询问价钱。
“25元钱一块。”商贩回答。
“嗬!”过路人只应了一声,随即走开。这名商贩就会直瞪着那位路人的背影好一会儿,然后突然绵延不绝地破口大骂,搜刮最肮脏和最难听的字眼儿,涉及到对方的祖宗十八代,直骂得星月无光、风云变色。起先,被骂者会放慢脚步,但最终会停下来,犹疑不决地原路返回。待走回商贩的摊位前,他已是怒不可遏,眼看一场恶战已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