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历史文书,通篇都是曹操在“自明心迹”,曹操在试图洗白自己的同时,也不忘对被自己平灭的各路诸侯大加挞伐。而对封邑之事只在篇末略微提及一笔带过,其重点非“让县”而是“明本志”。
开篇伊始,曹操便谈及自己的出身,这是他无法回避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曹操虽生于富贵之家,却并非正途,为清流士大夫所不齿。曹操终身以之为耻,然曹操知耻而后勇,想以自己的努力,挽回声誉,获得士林的接纳与认可。
曹操举孝廉入仕,在济南任上,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惩治不乏豪强中官子弟,因此得罪了朝中的中常侍,被迫辞官回乡。
曹操说他本意是想在乡隐居,夏秋读书,冬春射猎,待天下清明再出世,后被朝廷征召为都尉、典军校尉,此时他又想在战场上征战立功,报效国家,封侯赐爵,死后在墓碑上,刻以大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便心满意足。
后遭董卓之乱,又是他首倡大义,第一个举义兵讨董。
袁术在九江妄称尊号,有人劝袁术直接称帝,袁术说:“曹公尚在,时机未到。”言下之意,若非他曹操,袁术早就公然称帝叛汉了。
之后,曹操亲自带兵征讨,擒获袁术四员大将,袁术兵败病亡。
袁绍称雄河北,又是他率军与袁绍大战于官渡。虽自知力不能敌,但仍“舍死忘生,义无反顾”。最终力挫强敌,削平河北,扫清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