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教授曾经把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区分为三种姿态,我引录如下,以供参考:“贾平凹的悟性极好,散文终于自成一家。散文中的贾平凹最初是‘纯情’的,所谓虚怀天下风雨静观自然万象的超脱则是后来的事。单纯入世、复杂处世和冷静观世是他的散文介入人生的三种姿态。”(《询问美文》)从《抱散集》的目录看,这三种姿态的有影响的作品都收录了。贾平凹本人,是看重他后期的作品的,我的感觉,他后期的散文,之所以让作家看重,是作家在意作品对世态人心、社会万象的深层次切入以及作家思想和文学技巧成熟化的结果。作家的注意力也由对自然的关注转向为较多地对社会的剖析。记得余秋雨曾说,西方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印度文化体现在人与神的关系中,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倘若这种概括有一丁点儿的道理,那么贾平凹后期散文注意力的转向就容易理解了。这种转向,与其说是文化氛围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如说是作家本人的个性气质与社会人生找到了更多的契合点。我之所以看重这本《抱散集》,仅仅就是因为书中大多数的篇幅体现了作家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禅悟。主题之外,文字的功力也体现得非常完美,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永远是衡量文学艺术的惟一标准。书中的游记,还有对自然物态的描摹,真是出神入化。倘若说《丑石》偏重于觉悟,《风雨》则是放眼于状物了。《风雨》中的第一节,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来恭维,似不为过。有关陕北、陕南和云南的游记,则更是篇篇瑰宝,字字珠玉。《抱散集》我读了十多年,现在读起来感觉仍很好。
相关影视:地球探秘全集